
作者简介(来自 理想国网站)
保罗•科利尔(Paul Collier),牛津大学非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前世界银行发展研究组主任,英国政府非洲委员会顾问,非洲经济问题的世界顶级专家之一,著有《最底层的10亿人》(The Bottom Billion)、《难民》(Refugee)、《针眼》(The Eye of the Needle)等。曾获莱昂内尔·吉尔伯奖(The Lionel Gelber Prize)、克林纳国际书卷奖(Corine – Internationaler Buchpreis)、亚瑟·罗斯图书奖(Arthur Ross Book Award)、埃斯托利尔全球事务杰出著作奖(Estoril Global Issues Distinguished Book Prize)等。2010年和2011年,被《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列入“全球顶尖思想家”

本书内容介绍 (来自Kindle商店介绍)
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焦虑之中。社会阶层固化,地区差距悬殊,企业唯利是图,家庭不堪重负。二战后带领全球走向繁荣的社会民主主义逐渐衰落,民粹主义趁势而起,不同身份认同、不同意识形态间的对抗日趋激烈。作者从近年来的世界政治局势和传统的资本主义思考出发,诊断资本主义面临的困境。地区、阶层和国家之间的鸿沟造成了严重的撕裂。正是这些鸿沟分化了人们的归属感,弱化了共同的道德观念,打破了不同群体间的互惠义务关系,摧毁了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作者主张政府应当为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帮助它们承担道德责任,以包容性而非对抗性的叙事方式,重塑国民间的互惠义务关系。
感悟正文(笔者 Tony)
笔者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仅停留在一个概念化的认识,知道资本主义是不同于社会主义并和社会主义共为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两种发展模式。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如今已经成为了大学本科宏观经济学教材开篇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 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看不见的手”强调每个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没有利他主义和为整个社会考虑的念头,每个人都是从某种意义上自私自利的个人,然而在这种自私自利的状态下,整个社会却能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分工的市场的结果。“看不见的手”的提出是令人惊奇的,亚当·斯密不仅因此作为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被广为人知,而且这更说明了他是一位洞见人性洞察人心的智者。
笔者对作者书中在“道德国家的衰落:社会民主主义社会是如何瓦解的”一章中所提出的一个心理学理论印象深刻。作者借助此理论阐述了以经济结构日趋复杂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产生的连锁反应对身份认同产生了影响从而如何导致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崩溃。此模型提出,假设人们有两个客观身份:工作与国籍,身份是获得尊重的来源,这两个身份都能带来一些尊重。通过加入突出性(salience),即选择一种身份比另一种身份更重要。由于二战后工资水平差异较小,国家声望隆盛,所有人都会选择突出国籍的身份由此来增加获得的尊重。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得到了优质的教育,优质的工作带来更高生产率,薪资便会提高,人们于是从突出国籍转为突出工作由此增加获得的尊重。这个过程会导致分化,不同群体,即高技能人才和低技能工作者因此变成了不同的阵营,高技能人才选择突出工作,低技能工作者选择突出国籍。整个过程所有人都只是努力把获得的尊重最大化,但由于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即高技能人才和低技能工作者的差异,裂痕便出现了,共同身份产生了瓦解。
笔者在书中还学习到一个有趣的知识。专业化越高,生产率越高。其实在《国富论》中有一段正是论证专业化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在流水线上不同的人负责制作一根钉子不同环节的任务比同一批人每个人独立完成制作钉子效率更高,生产率更高。专注于更少的任务的人能培养出更高超的技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而在今天,最聪明的人会抵达某个狭窄领域的知识前沿,形成极为深入的理解,而相应远离其他领域的前沿。
笔者尚未读完本书,但已完成56%的部分,在完成整本书阅读后会更新自己的见解,谢谢。